人民网8月29日报道,2003年中国公务员考试的报考人数是23.6万,到2007年就达到了130万,短短四年增长5倍。据中公网发布的数据,截至2007年11月4日(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名审查最后一天)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80万,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1∶60。其中个别岗位的竞争只能用白热化来形容。比如农业部办公厅综合处科员只要一人却有3592人报名,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团工委青联部招一名主任科员有2287报名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人事教育司干部人事管理司计划招两人,仅通过审核的就达7914人。
今天是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的第二天,种种迹象表明,今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度有增无减。据《沈阳今报》报道,2009年辽宁省预招4450名公务员,目前报名人数已突破10万。据《华西都市报》报道,四川省的德阳、绵阳、广元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震重灾区,面向全国和特定地域公开招录公务员587人,截止到9月23日中午12时,已有25961人报名。
赵杨是中国人民大学2007级硕士生,他告诉记者:“我们学院今年共有109名硕士毕业生,其中100人确定要考公务员,大约20人准备一考到底——考完国家考北京,考完北京考地方,直到考上为止。公务员考试定在11月30日,一些同学7月就开始准备,每天学得昏天黑地,满脑子除了数列就是法律常识,都快走火入魔了。”
这在首都各大高校都不是个别现象,这些人被统称为“考碗族”——伏案苦读就为端上公务员这个铁饭碗。
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大学生非要考公务员呢?
首先,是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。
去年10月底,教育部披露,截至2007年9月1日,仍有144万的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,约占全部毕业生的30%。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创历史新高——达到559万人。
毕业生增加了,可工作机会没有相应增加。据2月18日《中国经济时报》报道,新的劳动合同法使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成本上升20%,直接导致国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下降。同时,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带来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,诸多外企或倒闭或裁员,而外企向来是应届生就业一个很重要的流向,外企的不景气无疑使原本暗淡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。
在这种背景下,高校毕业生抱着“是个机会就上”的心态纷纷报考公务员,哪怕仅有千分之一的希望,也不肯放过。
其次,公务员本身极具诱惑力。
今年9月2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民调显示,77.0%的人认为公务员热是因为公务员是“铁饭碗”,稳定;73.2%的人看中公务员福利待遇好,上升空间大;59.9%的人认为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工作更轻松。
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,是企业等其他就业渠道的低收入、低保障以及低公平度。据新华网重庆5月11日电,除去保险金和公积金,重庆工商大学财会专业毕业生月薪在1200元左右,还不到本地公务员的一半。加之单位一般中午不管吃、晚上不管住,家在外地的毕业生食宿自理,每月房租500元至1000元,每天伙食费15元左右,再加上手机费、交通费,1200元根本不够。
于是,为了寻求稳定收入和体面生活,不管有无其他选择,众学子越发要先挤公务员考试这个独木桥。
新华网10月6日一则消息称,深圳市一处长职位引来40个教授竞争,河南三门峡市一个副县长职位有65名博士竞争。据不久前的《北京日报》报道,上海4000户入户调查显示,人才就业意向首推政府机关,其次是事业单位,然后是垄断性企业、金融保险等。
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,我们社会的优势资源高度集中在政府部门、行政体系,怎能不让人趋之若鹜?
因此,要想从根本上给俨然沸腾的“公务员热”降温,就必须完善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,尤其要制度化地缩减其他职业和公务员在社会资源、社会保障和社会声望上的显著差距,实现“保障面前人人平等”。
与此同时,政府还要完善公务员的考核和问责制。对那些玩忽职守、不作为、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公务员要有淘汰机制。这样不仅能清洁公务员队伍,还能告诫“目的不纯”的报考者——公务员队伍绝对不是逃避工作压力、混日子的好去处,只要不好好尽职,饭碗就是姓“公”也不会“铁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