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,中国中小企业受制于体制及经济束缚的举步唯艰,不仅让诸多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艰难图存,民生压力也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峻急。正是“裁员潮”中无数的民生困境和集体焦虑,对30年来迅猛发展的中国构成了全新的挑战,尤其体现在法律层面。
仅仅是一家合俊,就让近7000人丧失了饭碗,6.7万中小企倒闭究竟导致多少人失业,目前是一个难以估量的数据。尤其是当下诸多产业收紧、裁员跟进的关键时刻,寻找另一份工作殊为不易。“市场失灵”症结已然显现,庞大新增失业群体与旧有待岗人群交织在一起,更容易出现衣食无着的群体性焦灼。如何在这个艰难时节树立起现代政府的公共形象、奠定现代政府明晰而负责的行政伦理,以及依法保障民众权益,就成为一个无论回避的现实命题。
“裁员潮”的狂风骤雨中,舆论容易将焦点关注于最紧要的“危机公关”——工厂倒闭,那些拖欠的工人工资是否能足额发放?受到牵连的供应商货款何以回收?金融证券业、 IT业裁员,牵涉人数究竟有多少,相关补偿金是否到位?可是,对于在某家企业默默奉献多年的老员工,一点点补偿金就足以弥补其巨大损失么?而于广大外来工来说,除了看得见的经济补偿,之前缺失的“四险一金”欠账谁来偿还? 夫妻双双在同一家企业打工,又同时被裁,未来一家老小何以支撑……
劳动合同法已于今年7月颁布,但之前发生了“华为事件”引发“钻法律漏洞”的广泛争议,随后各地又根据实际状况出台一系列补充实施细则。劳动合同法的理论框架初具雏形。而在“裁员潮”中,劳动合同法的显示公信力正经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检验——被裁员工渴望通过劳动合同法保障自我权益,在与企业的最后博奕中不致丧失话语权;社会各界期待执法部门主动以劳动合同法为监管路径,对裁员潮中所发生的违法现象予以查处,从而维系法律尊严与制度效力